厌氧技术面临泥质、管理水平等挑战好氧技术则必须考虑占地、发酵时间、臭气控制等多种因素
“厌氧消化是国外比较普遍采用的技术路线之一,在中国也一度作为主流技术,但在目前国内几十套污泥消化装置中,正常运行的不到1/10。”据业内人士分析说,污泥中有机质含量低,进行厌氧消化的条件不太好,沼气产率较低,生产沼气较为困难。
而作为污泥好氧处理路线的坚定支持者和实践者,中科院地理所环境修复中心主任陈同斌承认,最初的好氧处理工程在国内外也都有不少失败的教训。
由于人口、土地等客观条件,国外的好氧技术比较粗放。“欧美很多城镇总人口少、规模小,污泥产生量小。在一些地方,生活污水污泥可以在田间和秸秆垃圾一起,其实所采用的是一些技术比较原始的‘农场堆肥’模式。而对于大中型城市,必须采用高效、快速、稳定、集约化的‘市政堆肥’(好氧发酵)模式”。
“而这显然在中国并不适用。”陈同斌表示,国内的城市,动辄几百万、上千万人口,污泥产生量巨大,且城市范围、运距大,可用土地相对较少。好氧技术要在国内应用,必须考虑到占地、发酵时间、臭气控制等多种因素,其技术的集约化、工业化和智能化程度必须提高。“就像在交通密度小的乡村道路上,可行驶马车或拖拉机,但是在交通密度大的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必须行驶速度较快的汽车。虽然都是交通工具,但是使用的范围却明显不同。”
而以前原样照搬在国内的污泥好氧处理项目,普遍存在恶臭污染问题突出、占地面积大、工艺落后、运行不稳定等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