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垃圾社会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每个生产生活环节的排放物,都可以在下一个生产生活环节中找到可以利用的价值。这既是中国传统农耕时代百姓的生产生活方式,更表明古代中国体现生态文明的思想要求,创造了无垃圾的资源化社会。
◆徐祥临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垃圾污染城乡环境已成为我国普遍现象。如何处理垃圾是社会的一大难题。目前,我国破解这一难题的基本思路是学习发达国家,要求居民垃圾分类,然后进行资源化处理。但是,至今效果不佳,甚至在一些地方因为建造垃圾填埋场或垃圾处理厂引发群体性事件。找到处理垃圾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
既然发达国家的垃圾处理思路在我国效果不彰,那么,会不会有其他更有效的办法?笔者认为,解决垃圾围城要继承我国无垃圾社会传统,发挥好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形成处理生产生活排放物的完整产业链条,再造领先世界的生态文明——现代无垃圾社会。
笔者几年前赴英国爱丁堡考察,对古老的东西方文明有了新的认识。在爱丁堡,每天晚上七八点钟,街上一个人也没有。原因是爱丁堡曾经是个肮脏的地方,每到晚上七八点钟,住在楼上的人就会把各种脏水泼向大街,这时走在街上被泼只能认倒霉。如今的爱丁堡虽然非常干净,但当地人延续了晚上七八点钟不出门的传统。这个故事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笔者重新认识东西方文明的一扇门。
回想传统农村的生产生活,完全没有现代城市生活所谓的垃圾概念。粮食主要作为人的口粮,粮食生产的副产品秸秆或作为燃料或作为饲料或作为建材被充分利用。人类食材与饮食的排放物变成家畜家禽的饲料。在现代人看来最脏的人畜粪便被收集起来,成为种庄稼的上好肥料。离城市较近的农民还会到城里收集粪便,城里也因此干干净净。每个生产生活环节的排放物,都可以在下一个生产生活环节中找到可以利用的价值。这既是中国传统农耕时代百姓的生产生活方式,更表明古代中国体现了生态文明的思想要求,创造了无垃圾的资源化社会。
千百年以来,我国很多城市农村基本实现无垃圾产生,其先进性非西方国家可以比拟。欧洲农业恢复土壤肥力靠三圃制,即一块农用土地,第一年种庄稼,第二年休耕,第三年种绿肥植物翻耕到土里,周而复始。古代欧洲没有把人畜粪便和枯枝烂叶变成肥料用于生产,生活环境非常肮脏,甚至古代欧洲的瘟疫也比中国严重得多。马可波罗把当时的中国看成天堂一样的国度也就不足为奇。
古代中国无垃圾社会能否在当代中国再现?笔者综合多方面的知识与信息,尤其把亲身经历过的传统农村生活方式与现代城市生活方式对比分析,得到了肯定性的结论。
笔者开始尝试,从自家做起,超越垃圾分类的做法,像在传统农村生活那样,把餐厨排放物(我们不用垃圾这个名词)在自家房间内资源化。笔者从最简便易行的晾晒蔬菜叶茎和水果皮核做起。菜叶果皮这类东西最容易腐烂,占到垃圾总量的一半左右。在传统农村生活中,这些东西都是上好的青饲料,随手丢给家畜家禽食用。现代城市生活隔绝了人与家畜家禽的亲密接触,但可以把菜叶果皮晾晒成干饲料。笔者尝试在阳台上开辟出适当位置,把各种蔬菜水果的叶、皮、核晾晒到干透的程度,收集起来喂给周边地区养殖的羊。不出所料,几袋子干饲料被一抢而空。
同时,如果把动物性食品中人类不能食用的皮、骨、壳收集起来打成骨粉做成饲料,干果的皮、核收集起来用于生物发电,塑料包装和纸张收集起来出售,家庭基本上就不会再产生垃圾。
无垃圾社会的星星之火能否形成燎原之势,决定于能否形成资源回收的产业链条。产业是人类分工协作谋生的平台。中国传统农耕时代的农民坚持生产农家肥,就在于积肥是农业不可或缺的产业链条,与农民利益即最终收获多少农产品直接相关。西方的垃圾分类在中国推广不顺利,归根到底就是垃圾分类之后不能资源化,尤其是家庭和企业向社会提供了资源却没有得到利益。
笔者的实验证明,人们食用蔬菜水果的排放物变成家畜饲料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期待所有家庭在家里晾晒菜叶果皮,各自去找养殖农户送饲料下乡是不可行的。为此,笔者建议,政府可会同社会组织按照构建无垃圾社会的目标在少量社区进行试验,取得经验后再全面推广。
首先,可基于环保的紧迫性和技术上的可行性,向所有社区家庭进行无垃圾社会常识培训,让居民熟悉各种家庭排放物的资源化方法。培训结束后在试验社区取消垃圾桶,设立资源回收站,收购晒干饲料、骨粉原料、纸张、塑料、金属、木质生物能源等。
其次,政府把相应的垃圾处理全部费用(包括填埋垃圾占用土地的变现价值)拿出来,用于向提供资源的家庭付费,比如,饲料价格可定为每公斤10元。如果现有财政垃圾处理费不够,在试验社区可采取特殊的财政补贴办法。全社会推广时,则可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理念,在购买环节开征家庭排放物资源化处理税,由政府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将税收交付给企业用于资源回收。
同时,组织政府相关部门和相关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调查研究,不断探索家庭和企业单位排放物的有效利用途径,形成由有效体制与政策支撑的家庭与单位排放物资源化产业链条。
长期以来,“收破烂儿”或“拾荒”是我国最底层穷人谋生的手段。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物资回收系统。不论是从技术的简易性上看,还是从经济的合理性上看,这些行业都继承了我国无垃圾社会的优良传统,即直接将排放物资源化并货币化,远比西方的垃圾分类更实用更有效。政府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新,把传统与现代、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以及社会组织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让中华民族无垃圾社会的古老传统发扬光大,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先世界的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