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厌氧技术的发展和环保产业的进步,人们有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去探寻厌氧本身的机理。在探寻Lettinga所说的“黑箱”的过程中,每一个精巧的架构(UASB反应器的设计),每一次不经意的发展(颗粒污泥和硫循环),每一次大胆的假设(厌氧氨氧化的发展),每一次富于浪漫主义的联想(从厌氧颗粒污泥到好氧颗粒污泥)都带来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领域的突破进展。同时,这种密切的正反馈大大改善了“创新”本身的组织架构,使厌氧技术每一次发展和推动都较前次大大加快。
中国厌氧大事年表 |
|
年份 |
事件 |
1936年 |
罗国瑞在浙江舟山地区普陀山洪筏禅院内设计了我国最早的厌氧处理技术应用实例,中华国瑞天然瓦斯总行宁波分行负责承建了一个总体积为125m3的沼气池。 |
20世纪50年代末 |
中国很多单位开始研究沼气池,其中包括清华大学的钱易教授团队研究建设的小型农村沼气池。 |
1958年 |
中国建成当时最大的一个沼气工程——容积为3000m3农业沼气工程为广东番禺市桥沼气发电站,装备了44kW的沼气发电机。 |
20世纪60年代 |
中国农业部在国内很多地方建设了沼气池,农民利用沼气用于照明和日常生活。农业部在成都设立了沼气科学研究所。 |
1964年 |
在河南南阳酒精厂建成了第一个2000m3规模的酒精糟液厌氧消化池。 |
20世纪80年代 |
中国厌氧技术应用开始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
20世纪80年代开始 |
中国科研界对厌氧污水处理的兴趣与日俱增,许多高校开设研究中心,例如清华大学(钱易)、香港大学(方汉平)、西安交通大学(贺延龄)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任南琪、王爱杰)等。 |
至1985年 |
中国已经运行了450万个家庭规模的厌氧消化器。 |
1985年 |
在广州举行了厌氧消化会议,这次会议既使高效厌氧污水处理技术在中国迅速引起了关注,也大大促进了厌氧污水处理在中国的研究。 |
1985年 |
Lettinga教授第一次访问中国,与在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王凯军相识,双方合作一个关于研究用高效上流式水解池处理生活污水的联合项目。 |
1985年 |
Lettinga教授访问了成都的农业部沼气科学研究所。 |
1986年 |
Lettinga教授再次前往成都,做了一个为期1周的高效厌氧污水处理的专题课程。 |
20世纪80年代末期 |
清华大学的胡纪萃、钱易教授负责了国家“七五”科技攻关专题——“高浓度有机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技术”,胡纪萃教授等人还完成“城乡有机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机理及高效反应器的研究”、“厌氧污泥附着及颗粒化机理研究”以及“常温UASB反应器处理啤酒废水生产性试验研究”。 |
“七五”期间 |
胡纪萃、钱易教授对厌氧技术做了很大规模的研究,该阶段的研究推动了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在工业废水处理领域的应用。 |
1990年 |
哈工大的任南琪教授提出了以厌氧活性污泥为菌种的有机废水发酵法生物制氢技术。 |
1991年 |
王凯军应Lettinga教授的邀请在瓦赫宁根大学修读环境技术的博士,成为Lettinga教授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博士生。 |
20世纪90年代中期 |
厌氧技术的环保公司开始分裂,各高校及研究院也培养了一大批环保公司,如清华大学、成都的沼气所等。国外公司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比如帕克、威立雅等。 |
1995年 |
国内科学家开始研究好氧颗粒污泥,滞后于国外的研究。 |
“十五”期间 |
清华大学的王凯军教授、左剑恶教授组成的厌氧研究团队在第三代厌氧技术上全面赶超国际先进技术。 |
至2014年5月 |
王凯军左剑恶团队已经建立了400多个UASB和EGSB反应器的工程项目,王凯军左剑恶团队和山东十方公司在厌氧领域的工作被Lettinga教授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和最成功的厌氧技术的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