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运营费用过高,我们的一些项目停掉了,没有投资下去。”一家知名外资海水淡化企业的销售负责人对记者表示,采用膜法技术,国外可能达到0.5美元/吨的成本,但考虑到国内水质等各方面的原因,目前的成本仍在7元/吨,较自来水价格而言并无竞争力。“一些电厂不愿意,其他的大型园区就更起不来了。”
一名在水处理行业有十多年工作经验的业内人士说,海水淡化目前主要应用于远洋作业及部分小海岛,其他经济性有待提高,“更多是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或者作为企业融资的故事源。”
“这个行业都是叫好不叫座,有谁真正赚到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膜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号称都是在给海水做淡化,但说得不好听点,当年十三号文件一出来,企业上马,就是冲着配套资金去的。”
这名业内人士指的“十三号文件”,就是去年2月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而当年8月发布的《海水淡化科技“十二五”专项规划》指出,到2015年,国内海水淡化产能达到220万~260万吨/日,较目前增加3~4倍。
国海证券分析师王立尧指出,目前一些海淡项目每天海水淡化出的水用不掉,“这里就需要政府协调,把这些多出来的水卖给其他人,比如给自来水厂做深加工,中水处理,但这些厂家如果没有补贴是不会愿意做的。”
据了解,各部委曾在去年6月就海淡补贴开会讨论,但至今没有定论。
“这里面牵扯到的部门比较多,条块分割太厉害,水利部、海洋局、环保部、发改委、管网改造涉及到的住建部等好几个部门,难以统一协调。”上述膜企业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