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环保当作公益,
有人把环保看成事业,
有人认为环保是一种义不容辞的使命,
有人说环保只不过是生活中的一点举手之劳。
……
这些人从事的职业千差万别,但他们的心思和精力都驶向同一个方向——环境保护。近日,《“同呼吸,共奋斗”公民行为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发布,这让他们不仅有了一个共同期待和奋斗的目标,也为他们的环保行动标出了清晰的方法和途径。
本期,记者走近几位环保志愿者和多位市民,听听他们为环保发出的声音,感受他们为环保散发的热度。
1、陕西省环保志愿者联合会副秘书长王冰:
“信仰”就是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热情、专注、执著”,是王冰对自己作出的评价。虽然只有六个字,却足以看出她把公益当作信仰、把环保看成事业的执著和决心。从事环保公益近十年,她像一抹“绿色的火焰”,持续点燃身边每一个人的环保热情。
从2005年兴趣使然偶尔为之,再到后来走上专职公益之路;从关注秦岭保护,宣传生态环保理念,到倡导绿色出行,践行环保誓言。王冰用实际行动阐释着一个环保公益人的价值。
“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王冰用坚定的语调讲述着她的环保信仰,“环保公益服务为所有参与者搭建有效沟通、全面发展的良好平台,通过志愿者自身和团队的共同努力,将知识与技能用于实践,充分发掘自身无限潜力,有力推动环保事业发展,让改变发生,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她曾组织近万余人次志愿者宣传秦岭生态环保理念,2007年又和志愿者率先在西安推广“绿色出行”理念,倡导大家低碳出行……对她来说,环保不仅是公益服务,更是生活理念,需要不断传播和倡导。她说,环保志愿者的队伍是有限的,而环保生活理念所带来的影响和改变则是无限的。将空洞的环保口号落实到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中,将环保知识渗透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是环保志愿者为之奋斗的目标。
提到《准则》,王冰说,这样的准则非常接地气,更多地关注与公众健康息息相关的大气污染和空气质量方面。准则兼顾城乡居民而非某一主体,如果人人可以做到“关注空气质量、做好健康防护、坚持低碳出行、选择绿色消费、养成节电习惯”这些看似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随手可做的小事,则必将成就环保大事。
王冰认为,环保不仅仅是公益服务和生活理念,它还能够衍生成许多其他正能量的元素,比如健康、友谊、科技、知识、技能等等。每个人都能通过环保收获自己最感兴趣的那个元素,也能通过各种方式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一步步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全面树立起“同呼吸、共奋斗”公民的行为意识,共建美丽中国,共圆“绿色中国”之梦。
2、陕西珂沅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春良:
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做好环保工作
以前都是以企业的角色介入环保,为了找到一个更好的参与环保的公益平台,去年,刘春良加入了陕西环保志愿者联合会。参与环保活动、宣传环保知识、践行环保理念,虽说不能完完全全像一些公益人士那样全身心投入环保,但刘春良还是怀揣着能出一分力就出一分力的热情成为了志愿者。从此,他也多了一个“环保志愿者”的称号。
看了国家环境保护部8月份印发的《准则》,刘春良又一次深刻体会到政府、企业与公众是“同呼吸”的共同体。他说,政府、企业和公众只有共同奋斗,才能迎来空气质量改善的转机。刘春良告诉记者,作为环保公司,自己和公司员工一直都在践行着《准则》上的这些规范,虽然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他们个人环保理念还是比较强的。
为了鼓励员工低碳出行,刘春良结合企业实际,在很早之前就制定了三点行动计划:对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三个月以上的员工,公司奖励一辆国产名牌自行车;搭乘地铁和公交上下班的同事,公司给予每人每月200元的车费补贴;公司的两辆工程车也按计划完成了“油改气”。
刘春良说他将会继续在公司推行低碳出行环保计划,多方面提升员工的环保意识与环保积极性。另外,也会加强公司在污水资源化利用方面的市场推广力度,加快用MBR中水回项目的建设周期,力争在2015年12月31日前,完成西安周边县区6个日处理1000立方米的
中水回用项目,通过把生活
污水处理成廉价的中水,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低成本的利用中水浇树、洗车、城市道路洒水等等。“虽然我们公司成立时间不长,但是我们会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好环保工作,尽最大努力,为实现城市的抑尘降霾作出我们最有价值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