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资讯 |
污水处理可以分而治之
分布式生态污水处理技术降低处理成本,促进再生水循环利用
◆中国环境报记者陈伟 李良 吴诚
近年来,城市污水处理中仍然存在由于管网覆盖不全,难以对污水进行有效处理导致水体污染问题。同时,在农村由于污水分散、进水难以保障等问题,建设分散收集和处理的污水处理设施,并将污水处理成再生水进行利用的模式被不少地区采用。福建省厦门市就是其中一例。厦门通过分布式生态组合水处理新技术进行水环境治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生态型污水处理站派上用场
与传统大集中的方式和系统相比,节省大量管网、泵站投资,节约土地资源。避免产生污水处理厂的臭味、噪声等问题
在集美新城滨水西岸,有一处开放式“公园”,时常吸引着游客及周边居民来此休闲。这座小公园就是一处生态型再生水处理站。每天可接纳两万吨生活污水,经处理后的生活污水水体清澈,经监测岀水指标达到国家一级A以上排放标准。处理出来的再生水可全部回用于周边市政绿化、道路冲洗,多余的可作为生态景观用水补充至杏林湾流域。
据了解,整个集美新城靠分布在周边的18个生态型水处理站,每天约有20万吨生活及工业污水变成可再生利用的水资源。已建成的集美新城核心区生态型水处理站,日处理污水1.1万吨;集美新城软件园3期生态型水处理站,日处理污水1.6万吨;集美新城九天湖生态型水处理项目,日处理污水1.5万吨;厦门新站片区生态型水处理站,日处理污水1.5万吨……这种新型的污水再生处理系统还延伸到灌口三南路、后溪工业园等,担负着截污、阻断、处理,将污水变为再生水的任务。
中联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联环”)总工程师刘培勇告诉记者,分布式生态组合水处理模式,主要是以“区域集中、就地收集、就地处理、循环再生”为原则的水处理新模式,这一模式有效解决了城市规划、发展与水资源处置及管理的矛盾,与传统大集中的方式和系统相比,不仅节省了大量远距离传输的管道、泵站的投资,还节约了土地资源。同时,生态型污水处理站还解决了污水处理厂产生的臭味、噪声等二次污染问题。
同时,在厦门大学本部校区,生态型水处理站的再生水则主要用于学校道路清洗、树木花草灌溉和冲厕用水。
记者在校区看到, 校区内道路清洗、树木花草灌溉、公厕用水都来自校区前广场东侧一座并不惹眼的小屋内和屋外的一池清澈的池水,这其实是经处理后的再生水收集池。这座生态型水处理站每天接纳处理从校区各角落汇集到这里大约3000吨的生活污水,污水经处理成为再生水后用于冲厕、园林等,真正实现水的循环利用。
近日记者来到厦门杏林湾湖畔了解到,为治理6.9平方公里杏林湾黑臭水体,杏林湾上游及周边农村、城镇分布着几十处大大小小的生态型污水处理站,为提升与改善杏林湾流域的水环境发挥着积极作用。
此外,在厦门的农村,集美区有一些小流域,分散式污水处理站的再生水也用于绿化等。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一模式的治理方式和理念有别于其他污水处理厂,所有设施都安放在地下,地上为景观绿地。“一座小木屋,一条清澈的小溪流、一个小水塘”,就是处理站最直观的风景线,这也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周边黑臭水体的水质。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操作简单,运行方便,具有投资省、见效快、效果好等优势,适合在农村污水处理中推广。
据介绍,中联环在推进农村污水治理方面,以分布式生态型水处理创新技术,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以原预算价1/3的价格承接了整个厦门集美区43个村庄的43座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站项目,日处理规模约近万吨。
目前,分布式生态型水处理技术己在厦门岛内外的一些学校、风景区、新区、客运站、工业园区、湖泊、小流域、农村等得到推广和运用。已有200多座分布式生态型水处理设施建成投用。
KY-MBR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中水回用工程照片 KY-MBR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中水回用工程照片
分散处理利弊需要通盘考虑
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处理设施规模不宜太小、数量不宜多,控制在万吨以上为宜 ;要增强抗冲击能力,提高自动化水平,以利于监督管理和后续提标改造
去年8月,厦门市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中,厦门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做法与经验得到专家组的认可。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表示,厦门的水环境治理已走出了国内其他一些城市“就水论水 ”的死胡同,通过大批分布式生态水处理系统的建设,已经从“末端大集中治理”变为“源头区域分布减排”,黑臭水体在逐年减少,这种模式具有可复制性。
中联环董事长俞义泉告诉记者,污水治理不能简单就项目论项目,就环保论环保,不能一个点一个点采取碎片化方式推进,而应把污水处理设施作为整个区域性、流域水环境的综合手段来建设、统筹、规划,制定岀规范性工程标准和国家高质量出水标准。
“特别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地城市的污水排放总量不断上升,城乡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又相对滞后,污水管道、雨污混接问题还非常突出,在一些地方污水超标排放或直排水体的现象非常严重。”他说。
记者了解到,分布式生态组合水处理模式具有一些特点。一是污水就近收集就近处理,实现污水的“零传输”,节省管道、泵站的投资及运营费用,解决了市政长期以来污水收集难、长距离输水管道建设难的问题。二是污水处理站可以建在地下,减少臭味和噪声,地面建成开放式公园,与周边环境友好。三是项目建设与公共绿地融合,节约土地资源。
KY-MBR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中水回用工程照片 KY-MBR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中水回用工程照片
中联环副总经理李尔泉介绍说,与传统大集中的污水处理厂不同,分布式生态水处理建设模式优点在于可减少管网建设,系统形成容易,建设周期短;解决管网建设滞后问题,有利于控制污水直排、溢流、错接、偷排;灵活建设,可根据城市开发需要分区分类(商住区、工业区、服务区或郊区)不同污水不同处理方式提高处理效果,符合国际上的发展趋势 ;分布式处理有利于就近处理,就近排入天然河流、景观补水,可以充分发挥河流的自净能力。
“分布式生态水处理模式也存在不足。比如处理设施规模不宜太小、数量不宜多,控制在万吨以上为宜 ;要增强抗冲击能力,提高自动化水平,以利于监督管理和后续提标改造;要做好与周边环境和地块开发相融合。”他说。
延伸阅读:苇床柳树污水净化处理
工程案例展示
生活污水景观化处理技术,很好的解决了村镇生活污水分散、营养成分复杂等难题,在实现了污水净化的同时,还为村镇提供了绿色景观。
随着新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农村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生活污水的增幅明显。村镇远离市政管网,污水无法进入大规模的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污水造成的污染严重威胁居民生活环境。同时, 传统污水处理技术,建设、维护成本高,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维护,不适合村镇污水处理。
近年来,各地旅游景区及农业园区迅猛发展,在带动旅游业的同时,逐渐呈现环境污染问题,游客住宿饮食等因素产生大量生活污水而无法有效处理,从而造成景区环境的破坏。
为了避免生活污水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污染,在景区周边建立污水处理系统,结合自然环境,处理景区产生的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还可以作为景观用水、洗车等,使污水得到了充分利用。
别墅区通常远离城市,其产生的生活污水无法进入市政管网进行集中处理,仅仅通过渗漏或化粪池处理,对周边环境产生污染。
通过植被净化系统污水处理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该系统以人工湿地技术为基础,利用有限的区域将别墅产生的生活污水进行有效处理,处理后的水质完全达到中水回用标准,用于别墅园区植被的浇灌而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传统污水处理技术面临运营成本高、容易堵塞、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维护,据统计,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现运营维护困难的比例高达80%。
通过对农村小型生活污水处理场进行升级改造,让传统污水处理厂重新焕发升级,避免重复投资造成的浪费。
学校、部队等人员集中,生活污水主要为洗浴、食堂废水等,如利用传统污水处理设施,前期投入费用大、运行费用高,并且需要专业维护人员。
选择生活污水景观化处理系统,利用空余绿地既可施工建设,结合当地景观设计,不仅美化了环境还有效处理了污水,而且后期运行费用低廉,系统维护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