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资讯 |
三峡库区是我国贫困人口最集中、贫困程度最高、脱贫致富难度最大的区域之一,尤其三峡库区腹地,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359人,是全国人口密度的2.6倍,而人均耕地却只有1.1亩,仅为全国人均耕地的80%。这些地区1/3以上的县为国家级贫困县,人均GDP、可支配收入、财政收入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大规模的水电开发对上游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能源资源的廉价转移,并没有解决水电开发区和生态保护区人群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这些大型水电站以追求发电效益为主,兼顾防洪、抗旱、供水、生态、航运、旅游等综合效益和地方利益不够。”段昌群说,“水电开发没有成为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水电开发业主获得巨大收益,而资源属地收益微不足道,反差巨大。国家虽然也对项目区进行了一定的帮扶,但只缓解一时的燃眉之急,没有解决长远的发展条件和自我造血能力问题。”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使得地方财政投入水污染防治的能力严重不足,水污染防治效果难以保证。
事实上,目前,除了资源开采、生态恶化以外,农业面源污染也是严重威胁长江上游水环境安全的因素。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在关于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的调研材料中写道:“当前,三峡库区年化肥使用量约为64.5万吨,平均耕地化肥施用量是安全水平的2.1倍、全国平均水平的1.2倍;年农药使用量约达3.2万吨,平均耕地农药使用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仅重庆库区15个区县年产农村生活垃圾约为72万吨,生活污水排放量约为1502万吨,并且每年还在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
目前“不仅生态环保投入赶不上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而且在投入方向上,治理投入多、预防投入少;点源污染投入多、面源污染投入少;项目建设投入多、运营管理投入少;工业城镇投入多、农业农村投入少。”很多乡镇和农村环保工程因缺乏监管和运营支持条件,几乎没有发挥作用。
这份材料指出,“在《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中,228.2亿元资金几乎全部投入到工业城镇。在各级财政投入中,95%投向工业城镇污染防治,而占污染物排放总量30%以上的农业面源污染仅得到5%左右投入,从而产生了60%的污染量。”
“同农业和农民都处于弱势一样,农村环境问题也处于弱势。”段昌群说,“三峡库区及长江上游是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的本底,是维持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的关键屏障,而三峡库区及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命脉在农村,如果解决不好这些地区农业和农村的污染问题,就奢谈整个三峡库区和水环境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