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资讯 |
“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200多年前的清代诗人孙髯翁曾挥笔写就一首闻名天下的长联咏叹“五百里滇池”。
倘在今日,孙髯翁恐怕再无雅兴,昔日的长联也只能换来一声长叹——
滇池自上世纪70年代遭受破坏和污染,虽治理几十年,投入资金高达数百亿元,如今水质等级仍为重度污染。
滇池之痛,根本原因在于污染速度大于治理速度!如今,仍有15条流入滇池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7条为重度污染。
有人感叹,滇池好似一个“资金无底洞”,发展与污染之间的成本该如何核算?
“十二五”期间,我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投入预计将由“十一五”的3000亿元增至5000亿元,平均每年1000亿元。
1000亿元是什么概念?这超过了中央财政去年拨付的875亿元全国低保补助资金!
对应着过去支撑中国高增长的“改革红利”和“人口红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马中认为,中国发展同样有着“环境红利”——
历时四年研究,马中教授牵头的一项课题研究发现:按照现行水价体系,从取水到污水处理,企业只需支付极低的费用,远低于它对环境的破坏。而这差价,则由全民埋单。
以2009年为例,我国工业用水量732亿吨,大部分企业直接从天然水体取水,水资源费仅为0.13元/吨,只等于取水成本的五分之一;而企业更愿意自行处理后直排天然水体,只缴纳0.13元/吨的污水排污费,而纳入管网交给污水处理厂处理,每吨则需支付1.28元。
如此“一取一排”每吨水只花费0.26元。经测算,全国工商企业通过低水价获利可达到2000亿元以上。
统计显示,全国每年排放的废污水量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350亿吨左右上升到去年的684亿吨,这相当于全国13亿人每人排放53吨。
过度的“环境红利”所付出的代价,是环境污染和资源退化,这是我们无法挽回的巨大环境成本!
如果说水价成本尚可算,那么,被污染的空气、受重金属侵害的土壤、被毁的林木……这些成本又怎能算得清?
看看这样一份“账单”吧:
世界银行曾估算,中国每年大气污染引发的损失高达4000多亿元;
全国每年因土壤污染而减产粮食损失超过200亿元;
去年全国财政环保投入2932亿元;
治理太湖污染至今投入800亿元;
……
事实不容回避。淮河流域1500多个小造纸厂曾让1.2亿人喝不上干净水。要恢复淮河本来面貌,成本超过造纸厂创造GDP的数万倍!
在不断恶化的环境面前,我们付出的代价不仅是金钱,而且是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这又岂能用钱来衡量!?